【關注老友記】長者對慢性病認知少難改善健康 慈善基金鼓勵個人化管理:調整飲食運動習慣可減病症影響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06/25 13:07

最後更新: 2020/06/25 13:11

分享:

分享:

人口老化使應付長期病的醫療資源大增,有慈善資金聯同藥廠、創科公司合作,計劃推出個人化健康管理方案,讓有需要的長者免費使用。(Getty Images)

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,長期病症的負擔也愈來愈重。為了讓病人能更妥善管理、觀察自身健康狀況,有慈善基金與創科公司、藥廠合作,將提供創新的個人化醫療方案,免費讓有需要的長者使用。

健康數值像個謎 病人無從改善

香港惠澤長者基金主席麥肇敬醫生指,計劃成立的原因為「見到有唔開心的病人」。「香港是個富庶的地方,醫療水平達國際級,為何有些病人會不開心?」期後發現,原來病人每次覆診看數據,總是重複發現無改善、繼續超標。

數值像一個謎般。醫生每每跟病人說,要戒煙、多做運動、如何飲食等,但病人一出房門口,其實就不知道該怎樣做。

香港惠澤長者基金、英國阿斯利康藥廠及倍靈科技將合作,為大眾、長者提供個人化的醫療、健康管理方案。(陳靜儀攝)

如是者,計劃將以平台形式,透過資訊交換、科技配合,為長者做好慢性病管理方案。

小病徵暗藏大病危機 不管理可不知有病 

2013年,政府統計處一項有關長期病患者的統計,發現5類長期病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膽固醇及白內障的的患者人數近140萬,高血壓及糖尿病佔最多,人數更有持續上升的趨勢。麥醫生補充,慢性疾病會互相牽連,如血管問題或導致中風,甚至活動障礙等,不少糖尿病病人正面對此情況。

個人化的健康管理和監察,不單能延緩病症的惡化速度,若中年人、長者持續做健康管理,更有機會提早檢測出健康問題,以提早治療、減輕藥物負擔。

麥醫生補充:「如有勃起障礙的男士,抽血時有三、四成都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。若不治療,過了5至10年,5成以上病人會有心血管病或中風。」

麥肇敬醫生指,管理方案可因應病人情況而訂立各種目標,如運動、飲食等,讓病人逐步達成,持續推動自己。(陳靜儀攝)

倡個人化管理 定時提醒助病人改善生活

生活習慣不自理,可影響病人的生活質素,麥醫生強調透過個人化管理,定時提醒病人,或可有效改善。

如糖尿病病人日間缺乏運動,晚上服去水藥、血壓藥後整晚上廁所,其實可提點飲水時間,晚上某些時間要戒水,或適時做運動消耗水份、如何飲食來改善。

參與計劃的創科公司倍靈科技,其研發的穿戴式指環,可收集睡眠數據,為睡眠窒息症的病人作風險評估。

行政總裁梁立慧博士補充,睡眠數據可作為病人和醫生的記錄,以分析健康問題。「睡眠跟幾個慢性病如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都好有關連,有病人會憑感覺說睡得不好,但怎樣叫睡得不好呢?他們卻無法解釋。我們期望用一些科學數據,讓醫生了解。」

穿戴式指環可收集睡眠數據,為睡眠窒息症的病人作風險評估。(倍靈科技圖片)

梁博士指,除睡眠窒息症,未來亦會積極向糖尿、心血管等慢性病發展,盼研發更多產品支援。新科技可為病人監察身體,病人亦能參與、配合新科研發展,以便設計更符合病人需求的新產品,雙方互惠互利。

記者:吳霆俊